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园艺学会  > 信息简讯
信息简讯内容

沪上“四大名瓜”回归市民舌尖


作者: 上海市林业总站       发布日期:2013-07-18      阅读次数:788      文章摘自:上海林业技术网

    据《新闻晨报》报道,正值酷夏,甜瓜成市民消暑佳品,市场上流行的基本上是外来品种。很多市民或许不知,上海以前也有“四大名瓜”,即宝山罗店的海冬青,金山亭林的雪瓜,七宝的黄金瓜,浦东的三林崩瓜。这些瓜有的有百年左右历史,品质极佳,但是后来却逐渐淡出上海市民的视野。

  近日,本报刊登了《百年名瓜亭林雪瓜今夏复出》,引发很多市民对“四大名瓜”的重新关注。记者对这些本土名瓜进行了探访,了解到这些名瓜中,除了宝山海冬青暂时难觅踪迹外,其他三种都在努力回归市民果盘。

  三林崩瓜:今年售价每斤10

  虽然有上海“四大名瓜”之一的美誉,但种植难度大、产出时间短,三林崩瓜是不少吃货垂涎却难以品尝到的美食。记者从三林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了解到,三林崩瓜今年在严格控制种源的情况下,生产面积已经比两年前扩大了一倍,正宗的三林崩瓜原种,已在三林、祝桥、临港新城和崇明多地种植,并以统一品牌包装的形式销售,未来申城市民将有更多机会吃到这一瓜中精品。

  控制种源和销售环节,对种植基地的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这是目前三林农技中心对三林崩瓜采取的保护政策。三林农技中心主任孙会兴坦言,三林崩瓜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农技中心仍然要对崩瓜的选种、种植、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控制,尤其是要在崩瓜种子的种性稳定后再进一步推广。

  孙会兴解释说,种子好,种出的瓜质量才高;如果只是任由瓜种一代代自然繁衍,必然导致崩瓜质量退化和口感变差。目前由三林崩瓜特种种植基地提供高质量种源的生产点,仅有三林、祝桥、临港及崇明四处,并且选择的种植点都是有一定规模且有种瓜能手的农业合作社或基地。

  优良的种源只是第一步,在生产环节,崩瓜的种植也有诸多讲究。比如,匍匐在地上的瓜藤容易导致养分输送太多,崩瓜的个头会太大,最先在崇明种植的一批崩瓜就曾遭遇这样的问题。最后是通过立架栽培即让藤蔓爬上架子的方式,减少了养分输送,最终解决了崩瓜的“减肥”难题。为了保证挂果的质量,三林崩瓜特种种植基地内的崩瓜都实行人工授粉,工作量极大。此外,崩瓜比较娇贵,采收的时间非常关键,采收太早口感不好,采收太晚整只瓜可能就会崩裂开来,最佳采收时间是九成熟时……正因为种植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难题,三林崩瓜产量相对很有限。

  这样精耕细作种植出来的崩瓜,自然是供不应求。据了解,今年的三林崩瓜每斤售价约为10元。与此同时,三林农技中心对这一崩瓜品种申请了专门的地理标识商标,统一以三林塘崩瓜的品牌予以包装出售。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未来三林塘崩瓜的生产和销售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更多市民也将有望在来年的五六月份吃上正宗的三林崩瓜。

  亭林雪瓜:刚复出就供不应求

  亭林雪瓜以鲜嫩松脆、香甜爽口而闻名,是珍贵的农家甜瓜品种。为挖掘快要失传的“传家宝”,金山农科人员多年潜心研究,提纯优化,将亭林雪瓜复原到了原来的品质。今年,金山在亭林镇后岗村建立了亭林雪瓜生产基地,现在已经迎来成熟期。据了解,去年在亭林镇已有农户试种过亭林雪瓜,开卖就供不应求,甚至有客户一个月到田里跑了10次买这瓜。而今年首次规模种植后,依然是供不应求。

  原亭林供销社退休的老人蒋祖荣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亭林雪瓜曾在上海农展会展出,古巴等国曾通过上海市果品公司到当时的亭新乡及亭林供销社索要亭林雪瓜种子。

  为了复原这百年名瓜,近年来,金山区农委、农技中心和镇农技站农技人员对亭林雪瓜进行提纯优化试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绿色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推广亭林雪瓜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扩大本地优质雪瓜种植面积,从今年起建立亭林镇区域特色农产品亭林雪瓜生产基地,明年将向全镇农民大力推广,并计划在雪瓜采收过后种植草莓、水稻等农作物,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由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瓜果品质和产量。

  七宝黄金瓜:积极复原原有品质

  “小时候,摘几个七宝黄金瓜放在屋里,第二天整间屋子飘满浓浓瓜香。”一位对七宝黄金瓜颇有研究的农业技术人员回忆道,正宗的七宝黄金瓜个头不大,但是非常香甜、可口,当时很多人都喜欢吃。据了解,七宝黄金瓜是上海地区甜瓜的一个特色品种。其主要产地在七宝镇中华村、联明村及莘庄东吴村、明星村等地,相传已盛名百余年。七宝黄金瓜呈椭圆形,皮色金黄,有十条明显的白色纵沟,故俗称“十条筋”、“十棱黄金瓜”。瓜肉乳白,坚脆香甜。而且其瓜蒂是一味中药,称“苦丁香”,为高效催吐解毒良药。瓜子用于中药,可消肿润肠等,瓜味奇香。

  为何黄金瓜在甜瓜中独有十条白沟?为何此品种会在七宝地区形成?至今是个谜。黄金瓜曾在市郊大量推广,但仍以原产地之瓜最佳。不过由于黄金瓜果形小,产量低,不少种植户改种了个头大、产量高的其它甜瓜品种。后来又由于长期忽视了对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创新,种植后品种种性退化,品质降低,七宝“十条筋”黄金瓜一度濒临灭绝。

  为了恢复七宝“十条筋”黄金瓜名副其实的名特优产品称号,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近年来开展对七宝“十条筋”黄金瓜选优提纯复壮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据介绍,对七宝“十条筋”黄金瓜进行提纯复壮已有四、五年的时间了,目前该品种的各方面性状已有所稳定,今年收获的黄金瓜甜度、香味比去年好了很多,但是有些瓜形还不够规则,没有完全达到椭圆形,还没真正恢复到原有的品质。现在技术人员还在努力,希望能够找出最佳的种植方法及选种技术,筛选出优质的七宝黄金瓜品种,让正宗的七宝黄金瓜能早日重现市场,来满足市民的需求,丰富市民的果盘子。

  宝山海冬青:挽救后终放弃

  海冬青甜瓜在申城市场上几乎已被遗忘。有老上海指点,本市宝山地区曾经出产海冬青。记者多方打听,终于从宝山区农委一位负责人那里听到了海冬青的故事。“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海冬青了。”该负责人介绍。他说,海冬青很早就在宝山的杨行等地种植,是当地出产的一种名瓜。据1984712《解放日报》报道,当年宝山杨行海冬青甜瓜产量达到十万斤,曾被列为1978年全国农业展览会的名瓜。在他的记忆里,农村包产到户前,就有农户在种植,“那时农村的田基本上都用来生产粮食,种甜瓜只是‘挑水带买菜’的副业。”而当时海冬青颇受上海人青睐,这位负责人介绍:“成熟的海冬青,瓜皮和肉瓤都呈淡绿色,皮薄,肉甜,吃口不错。”

  然而,曾经风光一时的海冬青如今却已从市面上绝迹了。该负责人解释,二三十年前,市场上甜瓜的种类很少,海冬青容易“显山露水”,但后来随着甜瓜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新品的不断涌现,海冬青从种植成本、外观、口感等方面,渐渐不敌新品甜瓜,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少。为此,十多年前,宝山农委还费了不少力气找到了海冬青种苗,专门就海冬青培育展开过课题研究,试图“挽救”这一地方品种,“但尽管付出诸多努力,市场仍不见起色,最终只好放弃”。

  这位负责人认为,正如一些传统水稻品种最终被口味更佳、产量更高的新品替代,甜瓜市场也会面临“大浪淘沙”。海冬青甜瓜的式微,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这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